中财绿指官网
返回
专访中财绿指首席顾问施懿宸教授:识别ESG基金“漂绿”,流程和结果同样重要
发布时间:2022-12-05
来源:


近日,“2022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绿色金融论坛”在线上召开。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财大绿金院)和中财绿指发布了与中国建设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部合作的“公募基金产品ESG风险识别方法学及中财-建行ESG基金评估报告”

据了解,这是国内首个全维度的ESG公募基金评级体系,也是市场上第一个全流程解决公募基金“漂绿”问题的ESG评级体系。该体系涵盖公募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底层资产三个维度,利用市场公开数据,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三个维度的定性与定量指标、负面行为与风险以及市场ESG风险来全面衡量公募基金ESG水平。

那么,为什么要建立一套这样的评级体系?评估报告得出了什么结论?该评级体系的方法论和机制是什么?相较其他同类的评级体系,有哪些不同和亮点?如何解决公募基金“漂绿”的问题?对于投资者有什么实质性帮助?就以上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拟采访中财绿指首席顾问施懿宸教授。

 

Q-NBD:

基于什么背景,要构建“全流程公募基金产品ESG风险识别方法学”?它希望解决什么问题?

A-施懿宸:

全流程公募基金ESG评级体系的搭建主要是为了解决ESG漂绿问题,这也是当前全球ESG领域最关注的一件事情。近期召开的COP27气候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到“我们必须对那些打着绿色标语但口惠实不至的做法采取零容忍态度”,无论是企业漂绿还是金融机构漂绿都是最重要的议题。

当马斯克在批评ESG,反ESG基金在批评ESG,批评ESG不会让ESG更好,他们的立论依据就是“漂绿”。近几年,多家国际性资管公司因“漂绿”被美国SEC立案调查并进行处罚,引起了国际相关领域的高度重视,欧盟相继对ESG基金披露提出更高要求,对于ESG基金发行都需要同时出具一份满足信披要求的ESG报告,供投资人辨识基金是否符合ESG,通过实际的流程约束基金公司满足ESG要求,而不是任由其自己贴标ESG就是ESG。

基于此,中财大绿金院、中财绿指联合中国建设银行托管业务部利用市场公开数据,首创全流程公募基金ESG评级体系,在2019年独立开发的公募基金ESG评级体系基础上,纳入基金公司、基金管理人两个新维度,结合底层资产编制出一套全流程指标体系。我们发现流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单一考量底层投资组合ESG表现,无法避免“漂绿”行为发生。


Q-NBD:

为什么说是“国内首个全维度流程ESG公募基金评级体系”?该评级体系的逻辑和机制是什么?有哪些创新和亮点?

A-施懿宸:

目前国内市场上缺乏有效的公募基金ESG评级体系,而国际上知名的第三方专业评级机构,例如MCSI和晨星,设计完成了的基金ESG评级方法学,但这些体系一方面未充分考量中国市场发展特征,另一方面因难以全面获取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管理人的数据只考虑了底层资产。

我们做了很多学术研究并且结合一定的市场实践后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指标,通过全流程公募基金ESG评级体系可以避免漂绿和风格漂移行为。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风格漂移和漂绿。某支基金的基金经理因为当前ESG政策引导以及市场偏好,就多投向ESG领域,第二年又因为市场偏好转移,就撤出ESG领域投资,同一支基金一年绿一年非绿,我们称这种行为是风格漂移。某支基金的基金经理对外宣称是ESG基金,但实际底层资产并非ESG,这种行为就是“漂绿”。基金ESG风格漂移广义上也属于ESG漂绿,将风格漂移也看做漂绿行为的一种,可以提高基金风险识别能力。

我们的逻辑就是流程设定后,结果就不会漂移。基金公司制定标的准入门槛,并将相关标准要求纳入内控流程约束基金经理对底层资产的筛选,确保对每一个标的公司进行完整的尽职调查,防止漂绿行为的发生。另外因为公司内控流程具有不可随意变更的特性,也保障了基金经理选择标的的风格稳定性,不会因为政策引导和市场偏好转移,为了逐利等原因更改底层标的,出现风格漂移的情况。此外,漂绿行为的发生不只是道德层面的原因,还可能是因为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管理人不具备足够的ESG投资专业知识,无法辨别标的公司是否是“伪ESG”。在同一个产业、同一个行业中肯定会有多家评级相同的公司,需要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通过尽职调查,进一步确认ESG是否嵌入标的公司内控流程,是否改善了标的公司运营以及组织结构等,为投资者遴选优质ESG标的。如果不具备或没有熟悉掌握ESG相关知识,仅凭评级,无法对标的公司做出准确的判断,可能出现漂绿的行为。

全流程公募基金ESG评级体系通过特定的指标从基金公司、基金管理人、底层资产三个维度判定其ESG表现,公司是否具备相应的内容流程,在ESG投资方面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度等,以此确定公募基金是否存在漂绿和风格漂移的行为。举例而言,有两只股票,都是在同一个行业,而且他们的ESG评级差不多,甚至可能是一样的,这时候A基金公司可能对ESG更了解,它挑的是a股票,B基金团队挑的是b股票,而a是真的ESG,可以带来超额回报,b存在漂绿行为,对ESG只做了表面工作,未必能带来运营上的正面效益,所以真正了解ESG才能在投资组合上,遴选ESG表现优质的公司和资产,带来更好的超额回报。两个底层资产结构类似的基金,满足全流程公募基金ESG评级的基金就会有两种优势,一方面ESG作为筛选标的标准已经纳入风控流程,可以确保底层资产ESG风格一致性稳定,另一方面ESG投资都是长期投资,短期置换成本很高,全流程公募基金ESG可以帮助投资人筛选掉风格漂移的标的,降低成本和风险。


Q-NBD:

该评级体系如何“全流程”识别公募基金的“漂绿”问题?又如何有效鉴别基金 ESG风格漂移现象?

A-施懿宸:

为了更精准的识别风险,我们在2019年公募基金评级的基础上,把全部的公募基金做了三层的打分,包含第一层(level1)基金公司,第二层(level2)基金团队,第三层(level3)底层资产的ESG评级,现在国际上主要针对底层资产,但是流程和结果一样重要,也就是说现在很多ESG基金没有做好整个投资组合的ESG尽职调查报告,所以必须把底层拿出来做一个完整的分析,这样可以分析出从基金公司、基金团队到最后底层资产整体的一致性,避免漂绿,更重要的是避免风格漂移。有些公司在ESG好的时候才投ESG,ESG不好的时候就不投ESG,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完整的或是一致性的ESG投资组合。

公募基金ESG评级体系运用针对性的指标判定基金公司的公司策略、内控流程、风控流程等是否与ESG相关,是否在ESG上有比较大的投入,是否重视ESG理念,是否通过公司管理流程强化投资组合ESG尽职调查的执行。在基金团队的维度,主要判定其是否具备ESG投资专业能力,如何向投资者证明标的资产符合ESG,需要进行专业判定,这是基金团队需要具备的能力,这一步就由我们帮助投资人进行把关。

2019年的时候我们仅发表了公募基金ESG评级报告,因为我们希望可以做一个实证分析,今年通过公募基金ESG评级应用研究表明,公募基金ESG评级体系在应用中具备三个优势,第一点是降低基金公司尽职调查的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基金公司可以直接获取ESG数据和评级。第二点是增加了基金公司的公信力,有专业的第三方为他们提供建模数据,进行背书和支持,不会出现随意更改评级的情况,保持评级的一致性。第三点公募基金统一评级体系后具有可比性,目前各家机构都在用自己的指标体系对基金进行评级,不同基金之间不具可比性。未来我们也将与媒体合作,共同发布公募基金榜单、ESG评级榜单等。


Q-NBD:

在这套评估体系中,实证研究结果下,基金的ESG评级,和基金的风险和收益的相关性如何?市场整体ESG概念的基金产品表现如何?

A-施懿宸:

目前市场上的ESG基金大多属于中长期投资产品,整体表现稳定。当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人具备ESG专业知识可以判定标的公司的ESG属性,并合理运用ESG投资策略筛选构建具有高价值投资意义的ESG产品,有效提高ESG基金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为投资人带来超额收益。专业的基金公司和基金团队通过提前对标的公司的筛选,避免投资人踩雷,减少大幅回撤的发生,降低了置换的成本和风险。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ESG基金表现出了优异的抗风险能力,加之全流程公募基金ESG评级体系在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经理人两个人维度筛选设定,提前布局可持续发展标的,为投资人把好关。 


Q-NBD:

评级体系将对公募基金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又将为投资者带来什么实质性帮助?

A-施懿宸:

规范基金公司ESG投资行为,解决漂绿问题。通过公募基金ESG评级体系可以有效识别基金公司是否存在漂绿行为,倒逼基金公司程规范自己的ESG投资流程,为投资人获取高质量投资标的提供保障。

劣币驱逐良币,降低市场“漂绿”基金占有率。公募基金ESG评级就像一把利剑,为市场甄别基金风险,一方面有利于ESG属性优质的基金公司,增加影响力,推广自己的基金;另一方面提醒投资人关注ESG风险, 有效助力传统基金向绿色转型。

 

Q-NBD:

治理漂绿问题,除了科学的评估体系,还需要做哪些努力?您有什么建议?

A-施懿宸:

监管部分出台相关政策,加强ESG信息披露要求。目前美国SEC和欧洲的监管部门已经在准备出台相关要求,基金公司申报相关ESG基金时要做ESG信息披露和尽职调查。我之前参加了一个社保的内部培训讲座,社保部门要求委托的基金公司出具ESG评级和报告,包括碳的部分。可以见得,ESG基金申报中,提交一份完整的尽职调查的重要性,其中包括内控和风控流程、公司策略、评级等说明,这样投资人就可以一目了然。下一个阶段,建议针对非ESG基金申报也需要提交一份完整的尽职调查,提升基金风险控制。

加强投资者对ESG投资理念的培养。绝大多数投资者对“ESG”投资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尚未真正深入。其次,投资者对ESG投资有效性的信息获取有限,缺乏辨识合格产品的能力。监管部门需要积极引导相关机构关注ESG风险和收益,同时提高机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ESG投资意识,自上而下强加ESG知识系统学习和人才培养,并积极鼓励个人投资者掌握ESG投资理念。

未来我们也将继续通过权威媒体进行影响力发声,大力推广全流程公募基金ESG评级体系,产生同台竞争的效果,避免“漂绿”行为的发生,为投资者筛选优质的ESG投资标的,打造优质ESG投资环境。


本文转载自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黄宗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