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绿指官网
返回
银行及理财子公司ESG理财产品发展浅析
发布时间:2022-12-14
来源:


近年来,环境变化和极端天气日益引发全球关注与重视,以环境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绿色金融成为热点,ESG投资快速兴起。随着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ESG债券、ESG资管、ESG主题基金、ESG银行理财等多层次绿色市场体系和绿色金融产品框架。本文主要介绍绿色金融产品中的ESG银行理财,通过阐述ESG银行理财的发展现状、特点,分析当下ESG银行理财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一、ESG银行主题理财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ESG投资的理念源自发达国家的自律组织发起的绿色和环保倡议,到20世纪90年代,绿色环保的价值取向逐步从道德层面发展到了投资决策的层面,并被资本市场所接受。ESG理财产品作为ESG投资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和理财子公司正陆续将ESG理念植入理财产品管理和投资策略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优选符合ESG理念的投资标的和产品配置组合,有效规避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质资产的增值,提升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更有益于价值发现,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可持续发展领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020年9月,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ESG理财投资迎来快速发展,ESG投资产品发行提速,规模大幅增加。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市场上传统金融产品普遍承受抛售压力,而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ESG理财产品逆势上扬,带来的明显稳定收益,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注意到ESG银行主题理财,ESG投资产品的发行数量快速提升、发行规模大幅扩张、产品结构逐步衍生。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财大绿金院”)协理支持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绿色金融论坛暨“STOXX邮银ESG指数”发布工作,该指数使用了来自中财大绿金院ESG数据并进行负面筛选,是全球首个兼具国际标准与中国本土化特色指标体系的A股ESG指数,未来将以“STOXX邮银ESG指数”为基础,积极开发被动型和主动型的投资策略,发行ESG主题的理财产品。

从发行数量看,自2019年,我国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名称中含“ESG”的理财产品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iFinD金融数据终端,2021年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共发行名称中带有“ESG”的银行理财产品共180只,相比于2020年发行的44支相应理财产品增加了309%左右,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年初至2022年8月共发行236支ESG主题理财产品,比去年全年增长约31.1%。


1.jpg

数据来源:iFinD金融数据终端,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家研究院


从发行规模看,据南财理财通数据统计,2021年市场累计募集ESG主题理财产品超过600亿元,截至2021年底的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金额已达到960亿元,同比增长183%。

从产品结构看,根据iFinD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市场累计发行的180只产品中,56.98%为固定收益类产品,20.93%为混合类产品,21.51%为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只有约1%为权益类产品,且大部分产品投向了节能环保、生态保护、绿色能源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2.jpg

数据来源:iFinD金融数据终端,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家研究院


二、ESG理财产品发展面临的挑战


顺应国家低碳发展主旨要求且同时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推动了ESG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当前为推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等各层面、各领域的政策密集出台,积极支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这与ESG理念蕴含的投资重点高度契合,同时从整体金融机构ESG产品特征来看,与可持续投资理念相一致,ESG产品的投资期限相对较长,投资风格偏向于稳健,固收类产品的收益率稳中向好,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由于我国ESG起步相对较晚,仍处于发展初期,故面临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可量化的ESG标准和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目前,国内尚未出台统一的ESG投资标准,交易所、协会、和各评级机构均有自己的执行标准,多样化的评级类型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引发关于权威性和统一性的思考。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管理要求与评价机制,ESG理财产品的规范性仍带提升,譬如易出现银行对ESG理财产品的界定不一而导致的资产配置类别差别较大,尤其是当下银行及理财子公司ESG理财产品多聚焦于ESG中的E,即环境因素,而较少涉及S(社会)和G(治理)层面,泛ESG理财产品居多,规范性不足的情况下易衍生“刷绿”“漂绿”的新兴风险。


(二)ESG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小且种类分配不均

在产品数量上,虽然当前ESG产品的发行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从金融产品框架的总体规模来看,银行ESG理财产品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从规模上看,ESG理财产品所占规模较小。学者研究发现,截至2021年底,在29万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中,ESG理财产品仅占0.33%;从种类上来看,ESG理财产品固收类所占比例较高,混合类产品次之,权益类所占比例最低,种类分配上比例不均。由于固收类产品较为稳健且费率较低,固收类产品仍是银行理财市场发展重点。在2021年一年中发行的ESG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占比高达80%,权益类产品则占比明显偏低。


(三)银行ESG理财产品资产配置能力、投研能力及产品创新上还有待提升

随着投资者对ESG的关注程度的提高,投资者对ESG理财多元化产品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但是当前市场上理财产品以债权为主,权益类不足,银行和理财子公司亟待提升资产配置能力避免理财产品趋同,满足客户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以及新会计准则对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要求,银行和理财子公司还需提高投研能力,ESG理财产品发展需要金融机构配备专业的ESG研究人员,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建设,从而吸引更多资金流入。


三、ESG理财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不断优化发展ESG理财的整体生态。

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规范企业加强完善信息披露。制定可量化和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落实环境、社会和治理的风险评估标准、投资者关系管理和信息披露范围等措施,加强对企业ESG披露的监管和指导。监管部门或央行将ESG理财产品的占比等纳入银行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分定性和定量两类,根据发展情况适时调整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入国际组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二)尽快统一ESG投资标准体系与强化监督管理。

金融机构可以整合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学术研究的等各领域力量,对企业践行ESG准则和金融机构底层资产筛选建立标准化的评级系统,统一评价标准,完善评估体系。当前市场上的ESG理财产品逐渐增多,建议监管部门强化对ESG理财产品的监管力度,关注市场上多元化产品的合规性,对发布ESG产品的金融机构提出更加明确和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维护健康的ESG投资环境,预防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漂绿”行为。


(三)重视ESG理财产品的创新能力及ESG人才培养。

ESG理财产品的创新离不开人员的投入,金融机构应当注重绿色业务组织架构培育与ESG投资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搭建权益类投资投研体系,布局权益类和混合类等新的业务增长点,在投资、行研、风控、运营及管理等各领域全面践行ESG投资理念,从而打造完善的、多元化的银行ESG理财产品体系。此外,金融机构可以组织专家演讲与培训,加强对ESG人才的培养,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更好地宣传ESG理财产品。


参考文献:

[1]丁尽勉,银行ESG理财报告:发行量翻3倍规模超400亿元指数投资占主流[N].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8-26

[2]李欣,余政.秩鼎:2021年8月ESG资管产品研究报告[R].秩鼎,2021-09-18.

[3]王淼.ESG投资发展模式及金融支持策略研究[N].微信公众号“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2022-08-15.

[4]王伟,火爆的“ESG概念”是什么?银行ESG理财产品“在路上”[EB/OL].2020-08-13[2022-09-02].

[5]王欣,67款银行ESG理财产品分析[EB/OL].“微信公众号-普益标准”,2021-03-22[2022-09-02]

[6]薛茹云,2021银行理财年度运作报告丨年度关键词之“ESG”[N].机警理财日报,2022-05-06(310).

[7]战术恒,净利增速超10%,华夏银行2021年报出炉!深耕绿色金融、ESG特色品牌,推进数字化转型[EB/OL].“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2022-05-06[2022-09-02].

[8]周冠南,许洪波.理财转型的成色和产品新特征——2021年理财年报点评[J].中国货币市场,2022(4):5.

[9]张健华.中国ESG投资的痛点与对策[EB/OL].2021-12-14[2022-09-02].

[10]邹莹.银行理财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的五大举措[J].中国银行业,2022(05):45-47.


本文作者:朱晨晨 赵一然 施懿宸

文章转载或投稿请联系希娅老师:VX:Thea3602